字体
关灯
乖,喊老公!不喊不喊就不喊! 综漫:人在原神,加入聊天群 直球萌宝怒追闷葫芦竹马 双意志灵魂 四合院:秦淮茹被我怼到痛哭流涕 网游之全职法神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异界虎吼 腰软知青在年代和忠犬糙汉贴贴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第十五集 平王东迁 (第2/2页)

是辟地千里,遂成大国。

    镜头闪回。秦人以帝颛顼后裔皋陶为先祖,唐尧时为士师官。皋陶之子伯翳,又名伯益,辅佐大禹治水,因功赐姓嬴,为舜帝主管畜牧。

    伯翳生二子,一名若木、次名大廉。若木封国于徐,夏商以来世代皆为诸侯。大廉后裔有名蜚廉者善走,日行五百里;其子恶来天生神力,能手裂虎豹。父子俱以材勇,为纣王幸臣。蜚廉少子曾孙名曰造父,以善御有功,被周穆王封于赵,为晋国赵氏之祖。

    造父后裔非子,居于犬邱,为周孝王畜马于汧、渭二水之间。周孝王以秦地赐封非子,使为附庸之君,承续嬴祀,号为嬴秦。嬴非子再传六世,以至嬴开,因勤王之功获封秦侯,又得岐丰之地,势益强大,定都于雍,始与诸侯通聘。

    周平王十五年,秦侯嬴开薨逝于征戎途中,谥号为襄公。

    秦襄公之子秦文公即位,梦到郦邑之野有黄蛇自天而降,止于山阪,俄顷化为小儿。

    小儿:我乃上帝之子,代传我父旨意,命汝为白帝,以主西方之祀。

    小儿言讫,忽然不见。

    秦文公召太史敦占卜,卦辞大吉,便于鄜邑筑台,立白帝庙,号曰鄜畤,用白牛祭之。

    有陈仓人猎获奇兽,似猪多刺,击之不死,欲献文公,途中遇到两个童子。

    二童:猎户,你可知此兽何名?

    陈仓客:未知。倒要请教。

    二童:此兽名曰刺猬,常伏地中,啖死人尸脑为食。若捶其首,便即死也。

    那刺猬闻而大恼,亦作人言。

    刺猬:你二童与我往日无怨,近日无仇,因何揭我底细?我亦知你等并非人类,实乃雉精变化,名曰陈宝,得雄者王,得雌者霸。

    二童子被刺猬说破身份,化为野鸡飞去。雌者止于陈仓山之北阪,化为石鸡。

    猎人惊异,再回视那刺猬,亦失去踪迹不见。

    猎人不敢隐瞒,将此事奔告秦文公。文公闻奏大奇,遂重赏猎户,命立陈宝祠于陈仓山。又欲筑宫室,闻说终南山有大梓树,便命侍臣督兵前往,伐为殿材。数日之后,监工回报。

    监工:启奏大王,奇事非常。

    秦文公:何事惊慌?详细奏来。

    监工:那终南山上所生梓树甚是奇异,锯之不断,斧砍不入。

    秦文公:竟有此事!你先回山中,待我来日亲自入山监伐。

    监工:喏!

    领命而回。来至终南山下,夜宿林中,不远处便是那棵难伐梓树。夜阑更深之际,忽闻众鬼嘻闹之声响自耳畔,俱向梓树贺喜。

    众鬼怪:仙公神通广大,人间斧锯皆不能伤,可喜可贺。

    梓树神:你等不知,我在此修炼三千余载,休说人间斧锯,便是天兵天将,亦不能伤我。

    众鬼怪中却有一鬼,不以为然,嘿嘿冷笑。

    梓树神:兀那长耳鬼,你冷笑何来?

    长耳鬼:秦公来日上山,若使人被发赤足,以朱丝绕树捆扎,再加以斧锯,梓公奈何?

    梓树神闻罢,默然无语。

    明日一早,秦文公果率随从进山,来至树林。监工迎拜,将夜来所闻鬼语奏报。

    秦文公:便命你除冠披发,脱履赤足,以赤绳绕树捆扎,复使人伐之。

    监工:喏!臣遵命。

    于是奉令而为,秦文公再命士兵伐之,那梓树随锯而断。大树倒下,随即见有一头青牛从树中奔出,其快如飞,径直投入雍水之中。

    秦文公命令骑士持戟列于水边,候那青牛钻出水面之际击之。那青牛果然不能常在水中藏匿,破浪而出。众骑士上前邀击,青牛力大无比,以犄角轻触,骑士俱都倒地。便有骑士额头血出,披头散发而起,准备逃走。未料那青牛见到骑士披头散发,血流满面形象,复又没入水中,更不敢出。秦文公闻此,乃命制髦头大旗,便如人披散头发之状,置于军营之中;又复立怒特祠,以祭大梓树之神。

    秦文公伐树修建宫殿,又建祠祭祀树神之事,偶被鲁惠公闻之。

    鲁惠公便向天子上奏:秦国乃偏邦附庸,何敢如此僭越,祭祀上帝?我鲁国乃为诸侯之首,因此奏请,亦用郊禘之礼。

    周平王:立即复旨,坚决不许!

    鲁惠公:我先祖周公,有大勋劳于王室,天下礼乐亦皆系吾祖亲手制作,子孙用之何伤?况天子不能禁秦,安能禁鲁?秦国祖先马夫出身,乃属天子奴隶,何论诸侯!

    画话音:若是追根溯源,秦人嬴姓部族本是商朝贵族,世代辅佐商王,只因参与武庚叛乱,故被分割安置,并被罚作奴隶,为周天子养马,以至沉沦数百年之久。虽然身为弼马温,但秦人不减贵族风范,在完成养马任务之外,一直与周边西戎等蛮族战斗,不断扩充领土实力,并趁西周末年乱世起兵,帮助申侯平叛,护送平王东迁。于是秦人便为周平王开国功臣,复从奴隶变成诸侯,恢复当年在商朝地位。岐丰之地左有崤函、右有陇蜀,被山带河、沃野千里,被平王送归嬴氏。自此秦人开疆拓土,便成西陲强国。

    事件悬疑:平王东迁,周朝王纲坠落,无力管理诸侯,从此进入春秋战国时期,长达近六百年。今人喜将王权衰落原因,归咎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及废长立幼,其实不然。

    历史真相:周代以亲亲尊尊为纲,无论分封诸侯,或是宗法继嗣,皆依“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”为则。宜臼母为王后,己为嫡子,故须立为太子。然而宜臼成为周平王后,当政五十年之久,毫无建树;则当初周幽王废嫡立庶,当属英明之举,并非偏心之故。所谓知子莫若其父,周幽王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改立伯服,可谓明知嫡子宜臼,并非治国之才。

    再说平王东迁,其实非因躲避犬戎侵扰,而是因二王不能并立。周幽王死后,太子宜臼回京即位,但有在此次政变中失势者逃回周原,扬言废太子叛变,弑君杀父。于是周原地区诸侯以虢公翰为首,拥立王子余,称为携王,宣布宜臼乃属僭越。

    虢公乃是武王血亲,且为得力功臣,又世代掌管天子六师,乃是重要屏藩诸侯。周厉王三年,淮夷侵洛,虢公长父伐之不克,导致虢氏在周王室地位下滑,朝中反对者渐多,便皆指其为奸臣。周幽王时,虢石父在朝中辅政,也被诸侯看成奸臣。

    虢石父而后又有虢公翰,一直留在周原故国,此时闻说宜臼僭立,故此扶持幽王之子余臣为君。在周人看来,宜臼为争王位,竟勾结申国、曾国、犬戎,洗劫丰镐二京,弑君杀父,就是叛国大逆。故此周原诸侯宁立臣余,也要反对宜臼,因而出现二王并立局面。

    周平王自知不是宗周六师对手,故此被迫东迁。

    东迁之后,周平王乃封郑武公为上卿,因其控制成周八师。又拉拢晋文侯,加封秦伯为诸侯,赐封岐山以西土地。岐山本是携王根据地,周平王慷他人之慨以赐秦人;又借此向天下诸侯表明,丰镐二京故地还在自己手中,实乃一举两得。后为收买虢公反正,又将此旧地改封给虢国。当太子宜臼借外祖申侯之势,袭杀生父幽王之时,向犬戎借兵相助,则犬戎是平王盟友无疑。周平王东迁是为避开携王,而非犬戎,由此可知。

    周平王东迁之后,很多山东诸侯并不支持,且不进贡。尤其鲁国,作为山东诸侯之长,一直拒绝承认周平王天子身份,直至其驾崩。综上所述,周朝王权坠落,主要是因周平王弑君夺位,所谓得位不正;故此无限分封赏赐,以求诸侯国支持,最终导致造成周朝衰落。依此论之,东周王权不振,实与幽王无关。

    于是只因王室不振,导致诸侯崛起。

    头一个崛起诸侯,正是周平王小姨父郑武公掘突。武公因护送平王东迁,由此取得天子信赖,被委以重任。便乘周室衰微,又得专征伐,便逐步侵占东虢及郐地。

    郑武公二年,占领郐国都城制邑,灭亡郐国;四年占领东虢都城武平,灭亡东虢国。然后横扫鄢、蔽、补、丹、依、弢、历、莘八邑,皆都据为己有。

    周平王对郑武公开疆辟土产生猜疑,遂遣使传旨,宣布收回制邑虎牢以东赐地。

    郑武公故作大度,让出制邑以西大片土地,继而着力向东南地区发展,迁于郐国故地,建起新都。至此,郑国版图前华后河,右洛左济,主芣騩而食溱洧,成为泱泱大国。

    周平王八年,郑武公欲攻胡国,先将自己女儿嫁给胡国君主,以讨其欢心,懈怠其志。其后未久,便聚群臣,商议征伐之事。

    郑武公:我欲用兵,众卿以为何国可伐?

    大夫关其思:以臣观之,可先伐胡国。

    郑武公:胡国,是我兄弟之国,且缔为姻亲。你说其可伐,是何道理?推出杀了!

    消息传至胡国,胡君甚为感动,于是不再防备郑国。

    郑武公知其内幕,遂趁机派兵偷袭,一举攻占胡国。

    胡国被灭,天下大震,然而周王朝毫无反应。

    诸侯封国见状,纷纷效尤,各成立军团,开始对外兼并,由是进入弱肉强食时代。

    楚国君主熊坎号称霄敖,即位后便自称武王,都于丹阳。

    周平王九年,秦文公东进关中,都城由西犬丘迁至千渭之会,正式占据周原岐山。

    周平王十一年,晋文侯袭杀携王余臣,周室二王并立局面结束。是年楚武王熊坎立足已定,厉兵秣马,欲伐随国,问计于群臣。

    大夫斗伯比:我国世处汉水东部,今欲用武力君临万方,诸国必结盟以向我,故难离间。今汉东诸国,以随国最大,大王不如以骄兵之计,使随国自大,自坏其盟。汉东诸国见此,必与随国离心,则我楚国不战,而得享大利。

    楚武王:卿言甚善。

    于是采纳斗伯比建议,掩藏精兵,专以老弱疲惫士卒接待随国使臣。

    随侯屡闻使者还报,果对楚国产生轻慢之心。两年之后楚国出兵,轻易打败随国。

    郑武公夫人,乃是申侯之女姜氏,所生二子,长曰寤生,次曰段。

    姜氏不曾坐蓐,在睡梦中产下长子,醒觉方知,以此取名寤生,心中因而不喜。及生次子段,长成一表人才,多力善射。姜氏便偏爱次子,屡向武公称道,建议立为嗣君。

    郑武公:长幼有序,不可紊乱。寤生无过,岂可废长立幼?

    遂立寤生为世子。以共城赐封次子段,为其食邑,故此号称共叔段。姜氏心中不悦。

    周平王十三年,卫武公逝世,寿止于高龄九十五岁,在位五十五年。子卫杨即位,是为庄公。同年,楚武王霄敖病卒,子熊眴即位,史称楚厉王。

    楚厉王继位后,乘柴车、穿破衣,开辟山林,大兴开疆拓土之事,出兵征服陉隰,进一步增强楚国实力。

    楚厉王与民众约定,在开荒之时如遇到军情警报,就以军鼓为号,通知一起防守。

    有一天,楚厉王喝酒大醉,误敲军鼓,民众听到鼓声皆至。厉王忙派人解释。

    传令官:方才是大王醉酒,与近侍玩笑,错误击鼓。尔众民散去可也!

    过数月,遇军情警报,楚厉王命击鼓发出警报,民众不至。

    楚厉王见状,更改原命,重新申明警号,民众方才信从。

    这一日,楚人卞和游于荆山,目睹有一只金凤凰飞旋来去,最终栖落荆山之巅。卞和于是寻到该处,挖山寻宝,获得一块璞石。

    卞和自语:我闻凤凰不落无宝之地,此必是绝世之珍,理应奉于我王。

    于是将璞石带入京城,捧献给楚王。

    楚厉王:此乃何物,卿进献于我?

    卞和:小民于凤凰栖落之地得之,必是宝玉,不敢私藏,故进献大王。

    楚厉王:既是如此,唤玉匠入殿,鉴定此玉如何。

    侍臣奉命,出外宣入玉匠,命其当众鉴宝。一匠把弄半日,连连摇头。

    玉匠:启奏大王,这只是块石头,非为美玉也。

    楚厉王:大胆卞和,欺君诈赏,砍其左脚,与我逐出!

    楚厉王去世,武王继位,卞和又捧璞玉进献,玉匠说是石头,楚武王命砍卞和右脚。

    楚武王去世,子文王继位,卞和就抱其璞玉,在荆山下哭泣,三天三夜,泪干出血。楚文王闻知,派人将卞和唤至王宫,当面问其哭泣原因。

    楚文王:孤王即位,举国欢庆。你屡次欺君诈赏,故肜双足,有何冤枉,如此痛哭?

    卞和:小民并非悲伤肜足,而悲伤将玉作石,以忠为诈也。

    楚文王:既然如此,便当面解璞,让你死而无怨。

    于是命宣玉匠,当面锯开璞石,果得宝玉,名为和氏之璧。

    画外音:卞和三献璞之事,载于《韩非子》,是为寓言,而非史实。但据后世考证,卞和所见凤凰栖落之处,果有其所,名为凤凰池,坐落于荆山主峰西侧。清嘉庆《怀远县志》载:“池深一丈,广三丈有余,相传曾有凤凰栖集。”凤凰池东临荆山顶峰启王庙;西连起伏连绵之骆驼岭;南览蜿蜒曲折长淮,来自天外;北眺双山双水绕怀远城,尽收眼底。

    卞和亦因此璧,而被世人尊为白玉祖师,奉为白玉真人。

    周平王十五年,秦文公嗣位,在渭水流域设鹿畴,用三牢之礼祭祀伏羲,开创祭祀人类初祖伏羲活动先例。自此直到清朝,历代帝王祭陵昭祖七十六次,立碑文三十余方。

    周平王十六年,焦国为虢国所灭,是为诸侯国中存世时间最为短促者。

    时在如今济南东北一带,忽然兴起一个游牧民族,名曰长狄,自建鄾瞒国,常袭击齐、宋两国。周平王十六年秋,长狄首领缘斯引兵入侵宋国,宋武公闻报大惊,聚众问策。

    宋武公:缘斯无故来伐,何人敢于带兵御敌?

    武公胞弟名叫皇父充石,时为本国司徒,闻言出班请命。

    皇父充石:小弟不才,愿率军前去御敌!

    宋武公:壮哉,王弟之勇也。便命我儿谷甥,与司寇牛父俱往,为左右先锋。

    皇父充石谢恩,到校场点兵,与二将率军出城迎敌。

    两军对阵,皇父充石命而班驾驭战车,公子谷甥为车右,司寇牛父为车左,自己居中,共乘一辆战车指挥,在长立(封丘县城西南)展开激烈战斗。从早至午,宋军获胜,终于打败长狄,俘获缘斯,但皇父二子,皆都阵亡死难。

    周平王十七年,杞国哲人兼天文学始祖出生,历史未载其名,只记作“杞人”。其长大之后,常为天塌地陷焦虑,又忧宇宙爆炸、星球撞击、地球变热、核子威胁、地震滑坡等七灾八难。因此久而久之,杞人便被世人讥笑嘲讽,称为“杞人忧天”。

    周平王二十二年,楚惠王出兵北伐,陈闵公被杀。陈乃妫姓古国,开国君主胡满,帝舜后代,周武王灭商后所封,建都宛丘。楚惠王既杀陈公,陈国宣告灭亡,国祚三百余年。

    周平王二十七年,郑武公二十七年,亦即公元前744年。郑武公病重,武姜又请立共叔段为太子,郑武公致死不肯答应。郑武公去世,在位二十七年。葬于今河南荥阳北部敖山飞凤顶,又称武公岭;因敖山广大武公之德,又名广武山。据说周边广武、原武、阳武、武德、修武等地名,皆出于郑武公。

    武公逝后,长子寤生继位,是为郑庄公。(本集完)


最新网址:xiashukan.com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欢喜冤家穿越记 糙汉对娇娇知青欲罢不能 末世:想要变强?唯有囤积女神! 渡劫巅峰归来,带着家人们修仙 从旁门小修到元神道君 穿书之魔尊徒弟请饶命 兵哥哥是我的总裁老公 一人:让你写日记,你怎么无敌了 开局修仙系统,你拿什么跟我斗? 理想主义消亡史